
急性腸胃炎的施灸穴位
主穴:天樞、內(nei) 關(guan) 、上巨虛、下巨虛腸胃炎。
配穴:大椎、璿璣、梁門、合穀、陰陵泉腸胃炎。
注:1)主配穴結合腸胃炎。溫和灸/每穴共灸10–20分鍾,每日一次,7日一療程。
2)施灸順序應遵循先上後下、先左後右、先背部後胸腹、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腸胃炎。
取穴比量法:

主 穴
天樞
取穴:在腹部,橫平臍中,前正中線旁開2寸腸胃炎。
功效:調理腸腑,理氣行滯,消食腸胃炎。
▼
內(nei) 關(guan)
取穴:在前臂掌側(ce) ,當曲澤與(yu) 大陵的連線上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(yu) 橈側(ce) 腕屈肌腱之間腸胃炎。
功效:寧心安神,理氣止痛腸胃炎。
▼
上巨虛
取穴:在小腿前外側(ce) ,當膝眼下6寸,足三裏穴下3寸腸胃炎。
功效:調和腸胃,行氣化滯腸胃炎。
▼
下巨虛
取穴:在小腿前外側(ce) ,當膝眼下9寸,足三裏下6寸腸胃炎。
功效:調腸胃,通經絡,安神誌腸胃炎。
配 穴
大椎
取穴:正坐低頭,於(yu) 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腸胃炎。
功效:清熱解表,截虐止癇腸胃炎。
▼
璿璣
取穴:在胸部,當前正中線上,胸骨上窩中央下1寸腸胃炎。
功效:寬胸利肺,止咳平喘腸胃炎。
▼
梁門
取穴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4寸,前正中線旁開2寸腸胃炎。
功效:調中氣,和腸胃,化積滯腸胃炎。
▼
合穀
取穴:在手背,第1、2掌骨間,當第2掌骨橈側(ce) 的中點處腸胃炎。
功效:鎮靜止痛,通經活經,清熱解表腸胃炎。
▼
陰陵泉
取穴:在小腿內(nei) 側(ce) ,脛骨內(nei) 側(ce) 下緣與(yu) 脛骨內(nei) 側(ce) 緣之間的凹陷中腸胃炎。
功效:排滲脾濕,益腎調經腸胃炎。

▌艾灸早知道
✓ 艾灸時要做好保暖腸胃炎,避免施灸部位著涼;
✓ 艾灸前後要喝一杯溫水腸胃炎,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(ti) 內(nei) 毒素;
✓ 灸後半小時內(nei) 不要用冷水洗手腸胃炎,2小時內(nei) 不要洗澡;
✓ 灸後不要吃寒涼飲料、水果和海鮮;
✓ 飯後1小時不宜艾灸;女性經期不宜艾灸;
✓ 過饑、過飽、醉酒、大恐、大怒、大渴狀態下不宜艾灸;
✓ 灸後若有餘(yu) 艾腸胃炎,要用熄滅筒徹底熄滅或放入罐中蓋嚴(yan) 熄滅;
✓ 灸後若出現極大不適或病情加重,請前往醫院辯證施治腸胃炎。
